我国新能源领域对外投资持续升温
国际商报记者 孟妮
泰国国家目标产业竞争力提升委员会日前宣布,已批准中国电池供应商欣旺达在泰国投资10亿美元建设电动汽车电池工厂。
根据计划,欣旺达将在泰国东部经济走廊建设电池生产基地,首座工厂选址春武里府。该基地不仅涵盖生产制造,还将涉及研究和产品开发等业务,并预计创造1000个就业岗位。
这正是当前中国对外投资步伐加快,特别是新能源领域对外投资持续增长的一个生动缩影。
商务部日前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2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29.7亿美元,同比增长9.1%。其中,我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5.2亿美元,同比增长17.6%。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吕越表示,从数据看,1—2月,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呈现稳中提质态势。特别是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投资同比增长17.6%,是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增速的近两倍,显示出区域合作的动能强劲。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增速高达33.7%,凸显了市场信心的快速回升。
吕越特别提到,从具体投资领域看,今年以来,中国对外投资合作保持增势,与新能源领域对外投资持续升温密不可分。
“当前,我国新能源领域对外投资领跑全球,主要表现在,一是规模与技术优势确立全球主导地位。二是绿色合作机制加速投资项目落地。三是产业链整合提高国际竞争力。”吕越如是说。
吕越举例道,2024年,中国光伏产能占海外供应量的20%,14家中国主要光伏企业在海外已建和计划建设的组件、电池、硅片产能呈现出加速扩张的态势,“产能合作”逐步替代“产品输出”,已成为我国新能源企业出海的新范式。
事实上,自2021年9月中国政府郑重承诺停止在海外新建煤电厂以来,中国的新能源领域对外投资便开始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光伏、风电、氢能以及储能技术等均迅速走向国际市场。同时,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中国政府不断推出一系列鼓励新能源项目在海外落地的政策措施,为推动全球能源产业的绿色转型贡献了重要力量。
这与全球能源结构朝着绿色化转型的趋势不谋而合。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总发电量占比将从目前的27%飙升至86%,显示出新能源发展的强劲势头不可逆转。
在此背景下,中国新能源企业走向海外也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这也是在此前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暨第三届中国新能源对外投资大会上,与会代表形成了的重要共识之一。
此次大会不仅为全球新能源合作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搭建了重要舞台。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会长和振伟认为,当前,气候变化日益严峻,能源转型是全球共识,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中国在清洁能源全球发展中的角色日益重要,不仅在国内大力推动清洁能源转型,还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参与和引领清洁能源合作。
上合组织前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也表示,中国的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稳居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前沿。过去十年,清洁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当中的占比已提升了10.9个百分点,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出口助力全球减碳约8.1亿吨,能源转型投资达到6760亿美元,进一步巩固了全球最大能源投资国的地位。中国成为全球能源转型方面的先锋,但全球能源转型需要各国的参与,因此,国际协作非常重要。中国技术将会帮助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
不容忽视的是,今年以来,面对波谲云诡、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对外投资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包括新能源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动荡格局和复杂环境。
就此,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蒋赟此前表示,新能源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遭遇的风险与挑战多种多样。其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单边贸易壁垒的阻碍。其次,新能源企业项目通常规模庞大,融资压力大,海外项目的融资窗口关闭可能导致项目延期。此外,海外本地化运营也增加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挑战。针对这些困难,中国新能源企业积极采取行动。如多家光伏组件企业在东南亚设立工厂,开展本地化经营;一些储能企业为了适应欧洲电池法案,在欧洲设立生产基地等。此外,蒋赟认为,新能源企业还需修炼内功,提升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巩固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从而才能长期应对潜在的单边贸易制裁风险。
来源:国际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