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观察|中国科幻文学: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书写未来
科技发展大潮推动下,中国科幻文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
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1089.6亿元,连续两年超过千亿元大关。其中,科幻阅读市场总营收达35.1亿元,同比增长10.7%。
从10年前《三体》荣获雨果奖,到近年来越来越多写作者投身科幻创作,中国科幻文学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连接着现实与未来、科技与人文,成为当代文化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科学与想象力爆发:科幻文学繁荣的壮丽图景
中国科幻文学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科幻作家们将前沿科技元素融入作品中,创造出既具科学性又充满想象力的故事。
作为科幻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源头,科幻阅读正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的发展态势。纸质阅读、数字阅读和有声阅读三大板块相互补充,构成丰富多彩的科幻阅读生态。
科幻纸质阅读方面,2024年出版科幻新书758本,码洋贡献率较2023年从7.1%提升至14.3%;科幻数字阅读方面,包括科幻电子图书、科幻网络文学在内的营收为18.4亿元,同比增长29.6%;科幻有声阅读涵盖科幻有声书、科幻广播剧,营收为5.8亿元,同比增长26.1%。

2025年3月28日,一名学生在2025北京科幻嘉年华现场体验VR设备。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这背后,是科幻作家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热情和读者们对科幻作品的热切期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陆杨认为,数字阅读在科幻领域的强劲发展,彰显了网络文学作为主导力量在推动产业拓展中的关键作用。
近年来,科幻文学跨主题、跨领域的多元化趋势明显。以往常见的星际探索、外星文明题材依旧热门,但更多作品聚焦于探讨人类与科技深度融合下的社会伦理、虚拟现实对现实生活的冲击。
2024年,诸多优秀科幻作品问世。一些长期活跃在科幻文学圈内的实力作家持续发力,推出了情节更跌宕、设定更宏大的科幻作品,在想象力和深度上都达到了新高度,例如张之路等的“百年科幻”系列,赵华等的“科幻中国”系列,以及陈楸帆的《未来文明模拟器》等。此外,年轻科幻作者带着独特视角和新颖创意的作品崭露头角,为科幻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中国科幻文学的繁荣背后,是国家科技实力的跃升,也反映了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
从宇宙空间站到量子计算机,从脑机接口到可控核聚变,当下的科学研究为科幻创作提供了“未来已来”的叙事张力,也让科幻成为探讨技术伦理与文明走向的思想实验室。
“科幻文学更像是拿着望远镜在看人类世界。”《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认为,科幻文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广阔的想象力,引领着读者探索未知的宇宙和深邃的人性。
徐则臣发现,在一众投稿中,年轻作家似乎一开始就用科幻的逻辑在写作,“这也是传统文学与科幻文学一个巨大的融合,也许未来,科幻文学不会再单独拿出来谈了,它可能就是我们文学中的生态之一。”
挑战与机遇并存:AI变革下科幻文学的探索之路
越来越多科幻作家开始使用AI辅助创作。借助人工智能完成情节构思、人物设定等工作,不仅提高了效率,也为作品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机协同的创作模式不是简单的工具应用,而是一种全新的创作范式。”作家陈楸帆坦言,早在2017年他就开始尝试与AI共同写作,使用大模型助力情节发散和灵感迸发。

2025年3月12日,浙江嘉兴,老师在指导学生完成“AI赋能生活”项目化学习。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近年来,清华大学沈阳教授团队采用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机忆之地》匿名参加科幻比赛并获奖,华东师大王峰教授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创作了百万字小说《天命使徒》……读者们不禁要问,人工智能是否将代替人类来创作文学作品?
谈及DeepSeek等应用对于科幻文学的影响,作家刘慈欣表示,他已经感受到了技术的力量,但暂时不会用AI辅助,因为写作习惯很个人化,写作过程中也不会与人交流。
“与人工智能相比,想象力可能是人类仅剩的优势了。”刘慈欣表示,写作最大的乐趣在于独立的、个人的创造,而非工匠式的过程。
AI写作给科幻文学带来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大量科幻作品涌入市场,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作品创意匮乏、情节老套,影响了读者对科幻文学整体的观感。
如何规避上述隐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泉根提出重构创作伦理,建立人工智能辅助创作的行业规范;同时,还应加强科技伦理教育,警惕算法对思维模式的潜在影响。
少儿科幻作家尹超表示,作家应关注科技发展前沿动态,主动将最新科技成果融入作品,使作品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感;同时,还需要深入挖掘人性、社会等深层次主题,使作品更加具有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
专家认为,未来的科幻创作应走向更深层的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既要做“望远镜”发掘青年创作者,也要做“实验室”鼓励跨界实验,更要做“时光机”将科幻文本淬炼成文化遗产。
科幻文学的未来:跨界融合与全球视野的广阔天地
展望未来,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前景无限广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幻文学将迎来更多的跨界融合。
科幻文学与其他文化形式的结合成为趋势。科幻文学与戏剧、音乐、美术等融合,产出更多绚丽多彩的文化产品;科幻文学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结合也为读者带来更为沉浸式的体验。

2023年12月1日,观众在四川成都沉浸式感受“三体世界”魅力。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一方面,科幻文学将继续向影视、游戏、文旅等全链条延伸,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生态。近年来,多部影视作品如《流浪地球》《三体》等纷纷亮相荧屏,IP转化为科幻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另一方面,作家们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国科幻作品走向世界舞台。越来越多中国科幻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出版发行,受到国际读者的广泛好评。
中国科幻文学未来将走向何方?
“当前,国家的科技实力为科幻发展注入现实动力。可以说,科幻写作正当时。”写了20多年科幻的作家程婧波表示,传统与流行、古老与现代、想象与现实正在发生奇妙的融合。回想去年看到青创会上众多科幻作家的身影,她感慨道,科幻文学既是现代生活梦想的源泉之一,也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玮认为,科技热点孕育科幻创作,绿色能源、气候变化等热点给科幻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这需要科幻作家深度关注科技发展并坚持创作,为未来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预测可能的方向。
中国科幻文学历经数十年发展,正在以独特的东方视角重塑全球科幻格局。科幻不仅是对科技的预言,更是对人类命运的思辨。如今,年轻一代创作者们扎根本土、放眼世界,站在科学的基石上持续放飞想象。(记者余俊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