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清明假期甘肃省博物馆大“热” 多元魅力吸引八方来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8:28:00    

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甘肃省博物馆迎来参观热潮。4月4日至6日累计接待观众33194人次,其中省外游客达17709人次,占比53.4%,而且日均客源呈逐日上升态势。这一数据不仅印证了“文博游”与传统节日深度融合的全新态势,更彰显出甘肃文化IP的持久影响力。

“丝绸之路”热度高 文创“铜奔马”成亮点

“4月5日当天,省外游客达6363人次,占当日总客流量的54.2%。这一现象与‘丝绸之路文明’主题展览的火爆密切相关。”甘肃省博物馆网络中心工作人员陈素娴向奔流新闻记者介绍说。作为镇馆之宝的“铜奔马”,其文创衍生品已然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持续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

“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是国内目前唯一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基本陈列,该展览汇聚了甘肃省内考古发现的众多顶级珍藏,涵盖彩陶、青铜、玉器、金银器、木简、木器、丝织品、唐三彩、泥塑壁画、写经、瓷器等400余件历史文物精品。

来自天津的历史学研究生高阳表示,“在这个展厅,我能清晰触摸到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脉络,了解到从青铜时代至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文明的演变,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汇融合,这对我的历史研究帮助极大。此次来甘肃,省博物馆是我的首站,收获满满。”

来自贵州的游客程琳琳将手机镜头对准昂首嘶鸣的“铜奔马”。“以前只在课本里了解过‘马踏飞燕’,这次近距离参观,真的非常震撼!”在“铜奔马”周围,以它为主题的书签、文创产品、盲盒等成为游客的“必购品”。文化IP的“破圈”效应,让历史融入日常生活。而展厅穹顶垂下的丝绸帷幔与驼队投影,更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大漠商旅之中,耳边似乎传来阵阵驼铃声。

丰富馆藏展魅力 科普成为新热点

依托甘肃省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陇原大地留存的大量珍贵文化遗存,甘肃省博物馆拥有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馆藏珍贵文物8万余件(套)。目前,该馆常设“甘肃彩陶”“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古生物化石”“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和“红色甘肃”五个基本陈列,假期还增设了“动‘舞’陇原——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珍稀动物标本展”等临时展览。

“动‘舞’陇原——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珍稀动物标本展”共陈列85件动物和鸟类标本,其中不乏珍稀物种。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占据C位,野骆驼扬起脖颈,仿佛正要穿越广袤戈壁,鸣禽区播放的鸟啼录音此起彼伏,引得孩子们纷纷踮脚张望。

“举办这个展览的目的在于宣传科普,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让他们充分了解自然资源及相关科普知识,从而树立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甘肃省博物馆工作人员说。

来自天水的柳瑜带着5岁的儿子前来参观,她说:“孩子在这里近距离直观地认识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黑颈鹤等珍贵物种,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知识,特别开心,回去后还要给更多小朋友分享。”

据甘肃省博物馆统计,清明假期,未成年观众群体表现突出,三天共接待青少年6334人次,占总客流量的19.1%。4月5日当天,接待青少年2521人次,占比突破21%,这充分表明假期已成为家庭研学的集中时段。

数字光影新体验 文化遗产“活”起来

沉浸式光影数字展是甘肃省博物馆的又一大特色。借助数字技术重构观展体验,打造出两大特色光影空间,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动”起来。

一楼的“寻觅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参观者只需戴上VR眼镜,便能瞬间“穿越”到三星堆考古现场。在VR世界里,不仅有专业数字人教授全程引导讲解,还能360°全方位环视祭祀坑全貌,轻轻触碰指尖就能“拾取”虚拟文物,仔细观察其细节纹理;通过体感交互,亲身体验清理土层、提取文物的考古过程,解锁沉浸式科研的乐趣。

三楼的“浮影陇上”是一个展现丝路文化与华夏文明融合的艺术空间,也是一座折射甘肃厚重历史底蕴的舞台。参观者在这里可以领略先民们欣赏过的风景,透过古朴典雅的线条与图案,结合一个个神话传说故事,身临其境感受远古艺术之美,在光影交织中感悟对时间、天地、生命的无限敬畏,开启一场美轮美奂的幻境之旅。

“两个数字展我们都体验了,刚感觉自己像个考古学家在挖宝藏,一会儿又穿越到古代,在四周岩画彩陶中漫步,在虚实交织中感悟先民对天地自然的敬畏,神奇又好玩。”参观者郝丽和朋友高兴地说,“在省博,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也能感受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的蓬勃生机。”

从三星堆的考古现场到陇原大地的神话长卷,甘肃省博物馆通过虚实融合的数字叙事,打破文化遗产的时空限制,为观众开启一场“一眼千年”的奇妙旅程。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欧阳海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