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李博杰:为何AI无法成为靠谱的数字员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6:29:00    

中新经纬4月7日电 题:为何AI无法成为靠谱的数字员工?

作者 李博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培博士

当下,“AI革命即将颠覆就业市场”“大模型将取代白领工作者”等言论甚嚣尘上,特别是在AI编程、写作、客服等领域,AI能否替代相关人员工作备受关注。

诚然,AI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部分AI在特定领域的测试数据令人瞩目,如去年发布的OpenAI GPT-3,在Codeforces编程竞技中击败了99.9%的程序员,在AIME2024数学测试中做对了96.7%。AI还能够“7×24小时”不间断工作,并行处理多项任务,不会因任务枯燥而丧失动力。然而,在实际工作场景中,部分AI的表现却如同智商高达180,却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的天才,距离成为靠谱的数字员工仍有很大差距。这背后主要存在四大障碍。

第一,企业知识未能完全实现文档化。在多数企业中,关键知识往往分散在员工大脑中,或是隐藏于私聊记录里,缺乏系统性的文档记录。这使得AI即便拥有强大的运算能力,也无法获取这些未被记录的信息,从而难以在实际工作中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二,工具与系统的操作障碍极大地限制了AI能力的发挥。以笔者经历的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为例,当尝试让AI自动处理客户退款申请时,由于整个流程需操作几个不同的内部系统,且这些系统均为图形界面,缺乏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使得AI工作无法在各个系统内顺畅进行。从技术层面来看,这既涉及计算机视觉与UI(用户界面)交互的技术难题,也反映出企业系统普遍缺乏API文档和标准化接口的现状。

第三,AI Agent(人工智能代理)缺少执行持续任务的机制。有AI研究员在试图创建AI Agent来自动分析GitHub(软件构建平台)上开源项目的贡献者模式时发现,当项目变得复杂,AI便开始“迷失”,不仅会忘记之前的分析结果,重复已完成的工作,甚至会完全偏离原定目标。这表明,没有反思和纠错机制的AI,就像没有导航的车辆,在复杂的工作任务中容易迷失方向。

第四,AI缺少长期记忆机制,难以累积经验和知识。在实际工作中,AI每次交互都如同从头开始,无法从过去的工作中学习和成长,就像每天早上都会忘记昨天发生的一切的助手,需要人们反复解释每个项目和上下文。

这些障碍共同造成了“聪明的AI”与“可靠的数字员工”之间的巨大鸿沟。那么,如何才能让AI真正成为靠谱的数字员工,实现24小时不间断地有效工作呢?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关乎工作方式和组织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从工作方式的转变来看,传统模式将AI视为魔法黑盒,期望通过编写完美的prompt(AI模型提示词)获得理想结果;而新模式则将AI视为团队成员,为其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进行有效沟通,并给予必要的工具和反馈。在组织结构变革方面,构建AI原生团队成为关键。这需要从组织文化、工具设计、测试环境和协作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性变革。

在组织文化方面,应建立类似开源社区的沟通文化。Linux(开源电脑操作系统)能够持续发展30年,全球开发者高效协作且秩序井然,其秘诀就在于透明、文档化的沟通方式。所有讨论公开进行,决策均有文档记录,这种文化使得AI能够快速理解项目背景和决策逻辑。

在工具设计上,确保团队协作工具对AI友好至关重要。若内部系统只有图形界面,而没有API接口,就如同办公室只有旋转门,没有普通门,会导致AI无法有效工作。因此,内部系统需要提供API接口,以支持AI与系统的直接交互。

测试环境的完善也不容忽视。Google的“沙盒系统”为开发者提供了独立的测试环境,每个开发者都能立即启动完整的测试环境,运行全套测试,且不会影响他人。对于AI而言,这样的测试环境同样不可或缺。

此外,为每个员工配置AI助理,就像托尼・斯塔克拥有贾维斯(漫威电影人物)一样,将有助于提升个人生产力,加速组织知识的积累和传播。

总之,尽管AI在技术层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要成为靠谱的数字员工,仍需跨越诸多障碍。通过从沟通文化和技术基础等方面构建AI原生团队,有望推动AI从“高级计算工具”向“数字同事”的转变,使其真正融入团队工作流程,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孙庆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