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贵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视域下贵州实践的三重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这一重要讲话,是对新征程上贵州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把脉定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在区域发展中的具象化展开。我们要深学细悟、弄通做实,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贵州不折不扣落地见效。
以系统思维破解发展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贵州要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这一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论与系统论的辩证统一。在矛盾论的视角下,贵州作为西部内陆省份,需辩证看待“后发优势”与“发展瓶颈”的关系。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非对立,而是通过技术赋能实现螺旋式上升,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零和博弈,可以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构建共生系统,将“后发优势”转化为“创新胜势”。贵州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和西南地区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应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以系统思维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这既是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完善立体交通网络、打通数据要素流通壁垒、深化“放管服”改革等举措,着力破除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将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数字经济、文化旅游和白酒产业深度嵌入全国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这样的主动融入,不仅能够通过市场规模效应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更能以制度型开放倒逼市场化改革。
以生命共同体理念引领生态文明。“保护好生态环境”不仅具有实践紧迫性,更蕴含着生态哲学的深层逻辑。近年来,贵州实施的“生态修复+山地旅游”模式,可谓尊重自然规律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典范。通过“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制度,将底线思维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工具。从乌蒙山石漠化治理中“人退绿进”的生态战略,到赤水河流域跨区域协同保护的制度创新,彰显了生命共同体理念下生态与文明的共生共荣。这片曾因生态脆弱而贫困的土地,如今凭借森林覆盖率突破60%的“绿色银行”,在新能源产业与山地旅游中走出了一条“两山论”转化的创新之路,印证了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自觉的价值跃迁。从地质构造的脆弱性到生态文明的示范性,贵州的绿色转型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让“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喀斯特峰林间生根发芽,最终实现生态哲学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自觉的价值跃迁。
以民族文化的蝶变带动生产力革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这一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贵州的实践表明,民族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参与者。以苗绣为例,这项曾深藏山野的指尖技艺,通过“数字化纹样库”的建立和“非遗工坊+直播电商”“非遗+文创”模式的创新,形成了重要的产业集群。在黔东南州,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联合高校设计团队,将传统“蝴蝶妈妈”图腾与现代极简主义结合,开发出适配都市审美的饰品,使古老符号在当代生活中获得新生。这种转化绝非简单的符号嫁接,而是通过建立“文化解码—价值重构—场景创新”的完整链条,让民族文化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保持本真性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过程中,关键要找到文化根脉与当代需求的共鸣点。如,黔东南州通过“村BA”“村超”等文体活动,将民族文化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展现了文明多样性与现代化的兼容。贵州通过培育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新业态,使民族文化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保护好民族文化,要真正突破“传统=落后”的认知窠臼,构建起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立体范式。贵州苗绣产业通过手工坊数字化,将民族文化符号转化为全球时尚语言,实现了文化认知从“遗产”到“资产”的范式革命。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数字化转型并未陷入技术异化的陷阱,反而通过建立“绣娘-工坊-平台”的利益分配系统,确保传统技艺持有者成为产业链的核心受益者,实现了文化主体性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统一。从濒危的非遗项目发展为特色产业,印证了数字化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以技术为媒介重构民族文化生态的创造性转化过程,这一宝贵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中共贵阳市委党校写作组 执笔:中共贵阳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师 韩赫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