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出海的突围时刻

2月的巴黎,乍暖还寒时候。第六届巴黎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展览会,作为新年伊始,首个全球酒业的重量级展会,参展商数量、展位面积、观展人数均创下全新记录,仅烈。酒业便有来自34个国家的近300家品牌参展,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白酒品牌集体亮相,是春意盎然的中国元素。
犹如全球酿酒业的“新年”。
2025年的惊奇不断,“小红书”“哪吒”和“DeepSeek”组成有趣的故事,距离1915年坛装白酒在旧金山绽放惊艳香气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
翻看烈酒的时间之书,比110年前的奇遇更早,忽思惠在《饮膳正要》中写下“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刺吉”。这种被成为“阿刺吉”的中国蒸馏酒,给马可·波罗留下了“味佳”“色清爽目”“其味极浓,较他酒为易醉”的深刻记忆。

不同于丝绸和瓷器的轻盈,酒作为商品难以远距离运输。相比而言,制曲等由中国发端的酿酒技术,比中国酒更早出门远行。
而“哥伦布大交换”是重要分割线,大航海时代之后,烈酒的跨文明传播不复古老的平和旋律,葡萄酒划分新旧世界,直至进入现代社会,已是沧海桑田。
如今,21世纪的第3个10年舟行半途,从手工作坊转型现代品牌,厚积薄发的中国烈酒,正由淳朴的风物叙事,丰满为更加动人的文化共情,书写不一样的品牌全球化叙事,是古老文明的善意与自信。
我们在烈酒的时间书里,没找到开始,也远不见结尾。如杰弗里·萨克斯在《全球化简史》开篇所写:“人类一直在全球化。”
理解人,理解世界,在壁障破除后的融合中感受欢欣与生机,是全球化的底层逻辑,也该是酿酒者的初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浩
来源 《环球美酒》杂志
视觉编辑 陈思蓓
编辑 湛泽梅
二审 贺诗涵
三审 李 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