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宣传不只是镜像,高校宣传需守住价值表达底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20:11:00    

□陈炳佐(复旦大学)

4月7日,武汉大学官方公众号发布文章,讲述了博士生李展从沉迷网络游戏到斩获顶刊论文和雷军奖学金的励志故事。主人公的成长轨迹固然令人钦佩,但真正激起舆论波澜的,是文章对其感情关系的描写:女友包揽三餐与家务,包容其作息,甘为“后勤保障”。这一切被柔光打上“爱情协同”的滤镜,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截至目前,这篇文章依旧可以在武汉大学的官微主页查看,内容未作改动。引发读者不适的,其实并非生活本身,而在于这段生活何以被作为榜样讲述、被冠以成功的注脚。私人与公共,在文本中被轻易嫁接;个体关系,被升格为社会叙事。这逼迫我们回头追问:高校公众号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传播角色?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它是否也必须承担起价值建构的责任?

高校宣传平台从来不是内部“点赞”与自我感动的私域,它生而具备公共性。每一次推送、每一则报道,都是在勾勒一种“值得认同”的青年图景。这种叙事不仅面向在校师生,更投射至校友、社会公众,甚至塑造潜在舆论场的走向。正因如此,其话语选择、叙事取向与价值表达,皆不可能是中性的,也不该是无意识的。

更进一步,当宣传部门主动挑选一个人,并将其塑造成榜样式的存在时,其私人生活便不再停留于个人叙事的范畴。在现实中,情侣间如何分工,本该源于彼此的共识。然而,若这种性别角色分配被包装成科研与生活的理想配置,再加之以浪漫的修辞、成就的光环,它便不仅限于呈现生活本身,而是在无声中塑造了一种畸形的期望。

这样的期望,是一次价值导向的选择。在如今性别意识深化、亲密关系的结构持续演变的背景下,媒体在构建榜样形象时,理应具备更高的敏感度与自省力。若不加辨别地将性别角色的不平等复制为理所当然,并用温情的笔触加以修饰和美化,这种叙事就极易滑向固守刻板印象的深渊。

归根结底,问题并不在于“生活是否真实”,而是“宣传是否应当仅仅反映生活”。现实中的确存在着结构性的不平等,但宣传不应只是社会现实的镜像。正如马克思在阐述唯物史观时所指出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优秀的社会意识并不只是社会存在的简单反映,而是能够回过头来塑造、影响甚至引导现实的能动力量。

如果高校宣传只满足于真实的再现,而缺乏应有的价值筛选与表达意志,那么它将丧失作为公共传播工具的核心意义。宣传不只是讲故事,更应参与构建“如何生活”的公共认知。它应当是一种有判断、有深度的再现,而非对错误价值观的盲目顺从。

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故事的简单记录,更是在无形中默认这种分工是值得被赞扬、被推广的,正是这种叙事选择构成了真正的问题所在。宣传不只是镜像,不是所有故事都适合被讲成范式。也不是每种生活,都应成为理想的代名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