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亲人,公众需多一份谨慎
□董宏达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在天堂一切安好,这里没有痛苦和悲伤,虽然车祸让我们阴阳两隔,但这只是命运的一次意外安排,你们一定要坚强、好好生活,别总沉浸在悲伤中……”清明前夕,AI复活逝去的亲人悄然兴起。上面这段话正是来自一位不幸因车祸离世的女孩,她的父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女儿用另一种形式“复活”。
近年来,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AI 技术的门槛逐渐降低,使得“复活”逝者成为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清明节来临,网上出现了AI技术“复活”逝去亲人的生意,这项服务声称,只需提供逝者的照片或录音,就可以通过AI技术让亲人在屏幕上“活”过来,甚至开口说话。
清明节,承载着一种文化,寄托着一种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节日里,人们扫墓祭祀、远足踏青,同时慎终追远、缅怀先人也成为清明的传统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扫墓祭祀也在发生变化,比如,AI技术“复活”逝去亲人,就是一种表达思念之情的现代祭祀方式。
从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到服务提供,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AI复活”背后隐藏着一条完整的商业链条。每个环节都追求金钱交易,让思念打了折扣。仔细考量,所谓的‘复活’不过是一场梦而已。此外,构建数字人需要大量采集逝者外貌、声音和经历等个人数据,这类敏感信息的存储、传输和使用都存在泄露风险。
引发法律与伦理多重争议值得关注。个人利用AI“复活”亲人、缅怀纪念,且在必要范围内使用,无需过度干预。而如果在公共平台扩散传播,用于市场盈利,是否侵犯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就要特别考量。从法律角度看,照片是否涉及到第三方隐私,是否会引起连带的侵权纠纷,这个也是潜在的法律风险。作为AI复活所塑造的照片和视频其实就是一个数字虚拟人,而它作为数据财产权益归属仍为法律盲区。更具有风险的是,用户与数字人交互产生的行为数据,可能被不当利用,用于深度伪造、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其应用应有道德边界和法律规范。应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警惕AI“复活”技术可能产生的社会风险。有关部门对AI“复活”的需求和其衍生的产业链要保持关注、合理辨析,在现行法律法规基础上做好数据保护、涉诈犯罪风险预防等方面的监管。对于用于行骗的犯罪行为,要重点打击。同时,公众也需要谨慎对待 AI“复活”亲人,对网上相关服务严加提防,莫让风险冲淡了对亲人的缅怀与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