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多方联动,让预付消费更安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3:47:00    

“卡里还剩2000多元,店家突然跑路了。”近日,北京市石景山区的葛女士向记者反映,她去年10月在小区旁某美甲店充值了3000元,春节回京后,她发现店铺贴出闭门装修的通知,但店主一直联系不上,连朋友圈也清空了。“头一次碰到这种事,卡里的钱还能要回来吗?”葛女士的遭遇,在“先存钱、后消费”的预付式消费领域屡见不鲜。办卡后门店跑路、充值后无法退款、合同里暗藏霸王条款等痛点,往往让消费者维权艰难。

  对于“预付消费”,相信很多人们都不会陌生。所谓“预付消费”,也即提前消费。通常而言,在商家交付商品或提供服务之前,消费者根据商家提供的营销方案预付费用,然后再取得商品或接受服务,这种消费模式就被称为预付消费。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不断普及,预付消费模式也越来越火爆。毕竟对于消费者而言,预付消费减少了现金使用,很多时候还可以获得优惠和折扣;而对于经营者来说,预付消费能够快速聚拢资金,并锁定客源。故而在很多行业,预付消费都受到了青睐。

  只是在带来便利和实惠的同时,预付消费也衍生出了系列问题。比如,一些经营者卷款“跑路”就频频遭到媒体曝光。可能消费者今天才办卡,明后天付款的机构就消失不见。也有一些商家采用欺诈方式诱骗消费者消费,后又通过转让店铺等方式逃避履行义务,进而衍生出“职业闭店人”职业。更别说一些商家在合同里暗藏霸王条款,让消费者陷入其中后难以退款。凡此种种,商家直接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给消费者造成了财产损失,让预付消费在消费者中的信任度遭到了严重打击。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解决预付消费中存在的乱象,法律作用至为关键。事实上,早在2024年3月,国务院就曾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要求强化预付式消费经营者义务。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即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明确规定,消费者自付款之日起7日内有权请求经营者返还预付款本金,即消费者享有7天无理由退款权利。接下来,可以考虑进行全国层面的预付式消费专门立法。

  除此之外,也应进一步健全预付资金监管制度,明确预付式消费企业的资金存管责任以及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管住预付资金。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在进行预付式消费时应避免冲动,并仔细考察商家信誉和经营状况,在预付消费前详细阅读合同条款。比如,明确预付卡的功能、使用范围、有效期限、退卡(款)条件、违约责任等事项,就是关键一环。当然,购买后也应妥善保存消费凭证,因为预付卡、付款凭证、消费记录等都可以成为维权的关键证据。多措并举,预付消费将更加安全。(杨飞)

初审:熊一黎

复审: 曲翱

终审: 陈尤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