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拉面店撬动200亿产业 青海拉面如何破解“舌尖上的经济密码”



本报记者 谭梅
晨光初绽的广州黄埔区一条老街,青海撒拉族汉子韩木海买的“青海拉面石榴籽工作室”已飘出面香。玻璃柜里“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人”的奖牌熠熠生辉,这位曾在青海乡间劳作的农人,如今通过自己经营的青海拉面公益门店,让广州食客品尝到了海拔3000米的高原匠心。
这碗售价16元的牛肉面背后,是青海拉面44年打造的“舌尖经济产业链”:3万家门店、20.3万从业人员、年营收200亿元,构成具有青海民族特色餐饮最具活力的产业样本。
如今,经过四十余载风雨兼程,青海拉面不仅在国内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扎下根来,还勇敢地跨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而在其中,越来越多的拉面人更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青海拉面背后的温暖与力量。
星火燎原,产业版图不断拓展
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青海人民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凭借着“亲帮亲、邻帮邻”的朴素情谊,踏上了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拉面创业征程。一碗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拉面,带着青海人民脱贫致富的梦想,飘向全国各地。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青海户籍的拉面人已在全国337个城市开设了超过3万家店铺,这些店铺如璀璨星辰般,密集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繁荣区域,甚至在遥远的海外也有72家青海拉面店,它们扎根于马来西亚、阿尔及利亚、柬埔寨、泰国等35个国家和地区,将地道的中国青海味道传递到世界,让食客品尝到来自青海的独特风味。
青海食尚马忠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文华便是海外拓荒者中的一员,他在马来西亚开启了自己的青海拉面事业。
出来容易留下难!对于初到马来西亚的韩文华而言,在异国他乡能站稳脚跟并做出正宗又受当地人喜爱的青海拉面是最大的挑战。“盘下店面,架起锅灶,每天邀请在马来西亚的朋友们免费品尝青海拉面并收集改进意见。”回想起自己开在国外的第一家拉面店,韩文华吐露艰辛:“起初因语言不通,交流成了最大的障碍。好在当大家品尝到我们做的青海风味拉面后非常喜欢。”韩文华的拉面店开业后,每天吃面的食客都排着长队。
正所谓美食无国界,他将拉面店的厨房采用开放式设计,国外友人对拉面技艺充满好奇,面出锅时都会围观拍照打卡,这让当地的食客认识了青海拉面,久而久之成了常客。而为研制出更符合当地人口味的汤底,韩文华也不断调整香料配方,产品的更新迭代让店铺口碑直线上升。今年,韩文华打算再开一家店,并计划将青海特色农产品引入店内,期望让更多外国友人吃拉面、品青海特色农产,进而吸引他们到青海旅游。
青海拉面产业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店铺数量的激增上,更体现在庞大而稳定的从业群体中。20.3万拉面人,他们主要来自青海省的海东市、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等地,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异乡的土地上努力打拼,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着青海拉面这棵大树,使其茁壮成长。记者从青海省拉面行业协会了解到:2024年,青海拉面产业实现经营性收入200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80多亿元,各项数据与2023年相比均实现显著增长,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为青海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破茧成蝶,品牌培育成果斐然
随着市场上各类拉面店的出现,青海拉面产业也积极求新求变,不断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其中品牌培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突破口。据青海省拉面行业协会会长马丽萍介绍,从多个维度来看,青海拉面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发展。
曾经,青海拉面店大多以夫妻店的形式存在,规模小,品牌意识淡薄,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但如今,这一局面正发生着变化。从2019年到2024年,青海拉面品牌店与夫妻店的占比发生了显著变化。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二者占比为7:93,五年后的今天则变为19:81,品牌店占比大幅提升,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力军。截至2024年11月底,青海拉面已成功注册品牌达11049个,涵盖多个规模层级的连锁品牌。“如本穆青海牛肉拉面等已发展成为拥有50家以上连锁店的知名品牌,青谱牦牛拉面、青海拉面村等20-50家连锁店的品牌崭露头角,还有众多小型拉面连锁店也在迅速崛起。这些品牌拉面店纷纷入驻北京西单,上海大融城,广州、深圳等城市大型消费商圈,成功跻身主流消费市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马丽萍介绍。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走标准化、品牌化和工厂化的路子。”20年前,在上海开拉面馆的马学明经过市场严苛的洗礼,毅然回青海做起拉面产业的产品加工厂。创业初期困难重重,马学明边学边做,边研发边生产。第一次研发的牦牛拉面原汤产品一年仅卖出去13件,但他没有放弃,一方面致力于开发味道更鲜美的牦牛原汤产品,一方面开办牦牛原汤拉面品牌旗舰店,同时再次开拓全国市场,数年后,“青谱牦牛拉面”开遍了省内外。
“青谱”,即“青海食谱”之意。作为“青谱牦牛拉面”品牌创立者,马学明希望借此将青海的美食和文化推广出去。“以往青海人在外地开的拉面馆多以‘牛肉面’为招牌,改成‘拉面’,增添了青海拉面的自信;又因为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牦牛养殖大省,青海牦牛肉品质优良,把牦牛与拉面结合,让全国消费者品尝到高原牦牛味,这更具青海特色。”说起品牌立意,马学明解释道。如今,他的牦牛原汤拉面加盟店在全国已有160家,拉面产业供应链工厂为5000多家拉面店供应汤料和各类食材,产品还成为国内知名方便面品牌“白象”等的供应商。马学明也从一个小面匠成长为企业家,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和马学明一样,出生于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的马木海子十几岁就南下厦门去学习拉面技术,曾在湖南常德、陕西西安开了多年的“夫妻店”,后来自费到深圳、北京很多地方学习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五年前在河南郑州打出了“本穆青海牛肉拉面”的新品牌,从全新的门店设计到中央厨房,还有品牌连锁加盟的管理体系,标准化的品控流程与地域文化标识的深度融合,42家遍布全国的品牌连锁店不仅让本穆青海牛肉拉面的鲜香飘进城市商圈,更带动百余名化隆同乡从传统“夫妻店”向现代化餐饮创业者转型,在传承中重塑了高原面食的商业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品牌的创始人大多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80后”“90后”。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创新,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主动求变,将现代经营理念和先进管理模式引入拉面产业,是推动青海拉面从传统经营到品牌化发展转变的主力军。
砥砺前行,突破瓶颈未来可期
尽管青海拉面产业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
在马丽萍看来,市场竞争能力弱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拉面务工人员大多仍沿袭传统的单店经营模式,呈现出“小、散、弱”的状态。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投资风险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发展前景,他们往往缺乏准确的判断能力和应对策略,低层次、小规模的发展模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同时,小而散的拉面“夫妻店”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品牌化示范引领、资金支持以及人才支撑,尤其是经营管理人才和营销推广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得青海拉面产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较大压力。
品牌建设滞后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多数拉面务工人员对品牌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品牌保护意识淡薄,品牌推广能力有限。当前,青海拉面产业全产业链条尚未健全,围绕拉面产业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金融服务等中大型企业较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足,对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等关联产业的带动效应不明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拉面经济的进一步提升,难以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为了突破这些瓶颈,政府与企业携手共进,青海拉面产业也正积极探索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发展举措,解决拉面产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拉面店创新谋变,行业协会助力其行稳致远。为了促进规范化发展,青海拉面打造200家“三店合一”青海拉面样本店,在保留自有品牌的基础上,按照“双品牌”战略实现了统一侧位招牌、统一宣传语和宣传片、统一特产展示柜、统一店内青海元素植入,使青海拉面在形象和品质上更加统一规范。同时,以市场样本为标准,青海省拉面行业协会联合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发布了青海拉面的四个行业标准,为整个产业的标准化发展做好了引领工作,让青海拉面在品质把控和市场规范上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面对未来,我们通过政策扶持,要为拉面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组织建设,抱团发展,凝聚行业力量,同时强化品牌引领,提升品牌影响力,扩大品牌知名度,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此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马丽萍在采访中表示。相信,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未来青海拉面产业能实现更大的发展,成为青海经济发展的一张闪亮名片,让青海拉面的品牌享誉国内外,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