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臧红辉:破“卷”升维 在优势领域领跑 在新赛道抢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3:39:00    

重庆经济年度创新人物,重庆万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轮值总经理臧红辉

长江在重庆涪陵拐了四道弯。第二个拐弯处南岸约2公里的涪陵临港经济区,重庆万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万凯)已在这里实现年营收破百亿,在食品级PET瓶级切片领域,该产品实现了全球范围的广泛销售。

重庆万凯生产和研发的是食品级PET瓶级切片材料,一颗颗晶莹小颗粒,广泛应用于软饮料、食用油、酒类等食品包装、日化用品、电子产品、医疗医药等领域。在全球聚酯行业竞争白热化背景下,重庆万凯顶住压力破“卷”而上,一边领跑优势领域,一边抢跑新赛道。

数据显示,重庆万凯生产的食品级PET新材料市占率逐年上升,年产食品级PET瓶级切片规模达180万吨,营收持续向上稳定在“100亿+”,甚至以40%的产能在出口市场站稳脚跟,该企业在全球食品级PET新材料产能方面占据了领先地位。

它是如何打破行业“内卷”杀出重围的?近日,记者专访重庆万凯轮值总经理臧红辉,解码这个百亿企业的产业升维“三部曲”。

硬核技术

用创新筑起“护城河”

重庆万凯的母公司万凯新材是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的上市企业之一,2018年决定到重庆涪陵兴业——打造食品级PET高分子新材料基地,填补了西部食品级PET瓶片的产能空白。

PET瓶级切片是一种食品级塑料颗粒,常温下呈均匀的乳白色颗粒状,经注塑与吹制工艺后就可用于饮料瓶、食用油瓶等各类食品包装中。此前,万凯新材的食品级PET瓶片生产基地位于浙江海宁,西部地区所需的食品级PET瓶片主要也来自沿海地区。

2020年,重庆万凯的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后,三年时间产销迅速攀升,年营收实现“0”到“100亿”的“化学反应”,现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瓶级切片生产基地之一。截至目前,年轻的重庆万凯已连续三年营收破百亿。

成就这样的辉煌业绩,科技创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科技创新撬开技术壁垒,筑起高质量发展的‘护城河’”。臧红辉说,要是从企业落地重庆涪陵兴业算起,产品的研发储备已实现多次跨越,用途从传统食品包装逐渐拓展到医药、化妆、母婴等领域,现在正在进军工程塑料领域。“技术储备已从1.0版演进到4.0版。”

实验室里走出来的新突破将继续改写行业格局。重庆万凯钻研酯化催化剂,成为该领域率先提出技术概念的企业,为行业发展开辟全新的方向;自主研发的“生物基高透亮耐温PEIT树脂”,其耐温性突破140℃,透光率达93%,看上去就像玻璃一样透亮。

在重庆万凯的展陈空间里,展架上陈列着耐高温餐盒、光学级薄膜等创新产品。比如,耐高温餐盒就是以传统PET材料为原料,通过添加改性剂以改变传统PET的熔点,调整工艺条件而制备出可在多场景中使用的PET发泡材料,实现传统塑料向食品级环保材料的跃迁,填补国内市场的空缺。

这样的跃迁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复旦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大、北京化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了产学研战略合作,成立高分子新材料研究中心和新材料产业研究院,依托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着重探索高分子新材料方向的硬核技术。”臧红辉坦言,“立足食品级PET高分子新材料行业,既要研发其领域的宽度,更要钻研它的深度。”

臧红辉概括,企业创新内核就是“三专”——专业、专家、专注,集聚行业专家,坚持干专业的事,专注深耕赛道的深度。

专利是企业筑起的一道护城河。截至目前,重庆万凯已取得授权专利59项,覆盖从原料合成到产品改性的全链条。“技术壁垒是行业最大的门槛,要靠创新这把‘尖刀’才能切开。”臧红辉。

正面突围

“成本魔术”降本增效

当行业陷入杀价混战的泥潭,重庆万凯选择用全球视野破“卷”,向更宽的市场要增量。截至2024年,企业食品级PET瓶级切片出口量超过70万吨,约占企业全年产能的40%,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际市场的份额在稳步提升。”臧红辉说,前不久公司实现向西非国家尼日利亚一次性发送7000吨成品,创下单笔出口量新纪录。

不仅如此,重庆万凯还响应“渝企出海”号召,决定在尼日利亚投资建设30万吨/年的瓶级PET生产基地,目前项目已经启动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依托涪陵龙头港铁路专用线的开通,重庆万凯实现“铁水联运”,货物可直接从涪陵经铁路运至广西钦州港转海运,相比此前公路中转模式,物流时间缩短30%,运输成本降低25%。

向上游延伸产业链也是重庆万凯破“卷”的关键之举。

重庆万凯以涪陵为基地,协同四川达州构建“涪陵—达州”聚酯瓶片产业链集群。万凯新材在四川达州投资建设的一期年产60万吨的MEG(乙二醇)项目,项目投产后,产成品将主要供应重庆万凯,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供应链效率。

“通过两地交通互联与资源互补,推动石化、新材料、物流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巩固区域产业优势。”臧红辉说,达州一期项目投产后,乙二醇原料自给率将达60%,公司能够有效实现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

智能化改造同样在释放降本增效的红利。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精益化管理,可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浪费和降低能耗,实现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公司与浙大中控、百度达成瓶级聚酯切片数字化工厂建设战略协议。”臧红辉说,将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使用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重庆万凯工厂实现一键转产、一秒成本、零手操的数字化转型。

通过连续三套生产装置的建设投产,重庆万凯已形成年产180万吨的产能规模,目前已实施酯化发电、热媒系统优化等300余项技术改造,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和市级“PET高分子材料创新示范智能工厂”。“规模化生产结合智能化改造,单套装置能耗降低15%,生产效率提升20%。”

一套“组合拳”下来,重庆万凯的降本增效上演的“成本魔术”,奠定其正面突围的坚实底气。

目前,臧红辉及团队规划了四、五期年产160万吨食品级PET高分子捷能新材料项目,建成后公司PET瓶片的年总产能将达到340万吨,预计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增长。同时,拟新建年产1万吨高性能PET中间有机物循环精制项目,进一步增强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换道布局

储备新技术进军新赛道

在臧红辉眼里,还有另一种突围方式:以创新产品布局新赛道。

“PET正在突破包装材料的边界。”臧红辉说,陈列架上的阻燃电池外壳、光学膜背板等样品是最新研发成果,这些产品应用于光伏和新能源汽车领域,不久之后将进入新的供应链体系。

在重庆万凯储备的“技术图谱”中,探索PET材料在光伏、新能源汽车及MOF材料等新兴产业中的应用,以技术创新拓宽产品使用边界,为高速发展的领域提供高性能、环保型的材料解决方案。

按照臧红辉的说法,PET材料因其良好的稳定性、阻燃性,可解决新能源车动力电池“怕火”问题,为其构筑起一道安全防线。“用PET材料封装电池,相当于在电池外套一个保护壳,用它的阻燃性建立一道隔离带。”臧红辉说。

更颠覆的变革在电池内部。PET镀膜技术替代传统铜箔集流体,不仅可以节省铜材料为电池减重,还能降低成本。行业研究显示,此类技术可使电池能量密度提升12%-18%。“相关专利已进入PCT国际申请阶段。”臧红辉说,实验室测试样品厚度为8微米,已通过抗冲击验证。

“每个新赛道都是蓝海。”臧红辉说,重庆万凯的技术储备里躺着不少未来机会,比如生物基PEF材料,可解决高阻隔包装应用产品的市场需求;光学级PET膜突破0.1mm厚度极限;耐高温发泡餐盒通过微波炉万次测试……

为实现赛道抢跑,重庆万凯将在研发创新方面持续发力。重点推进生物基呋喃聚酯(PEF)项目、新型耐热共聚酯项目以及PET化学法再生技术项目等。这些项目不仅符合市场方向和未来趋势,还能解决高阻隔包装应用产品的市场需求,并拓展新的应用市场。

从食品包装到新能源材料,从行业新秀到全球领跑者,这家百亿企业的进化故事,展现了中国制造的升维逻辑;从巴山渝水到全球布局,重庆万凯的破“卷”之路,折射出中国制造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新的跃迁。

上游新闻记者 付迪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