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新农人奏响“兴农曲”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素。近年来,静宁县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紧紧聚焦“一元主导、多元发展”的产业布局,全力汇聚各方人才力量,促使产业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蓬勃态势,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有力推动县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产业+人才”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一批又一批新农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积极投身苹果产业、肉牛产业、蔬菜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征程上当之无愧的“领头雁”。

城川镇吴庙村新农人吴鹏飞,在2024年成功获得农民农艺师中级职称。他不仅是吴庙村首位拥有职称的农民,更是村民们口中常常夸赞的“能人”。那么,吴鹏飞究竟凭借怎样的本领,得以取得农民职称资格证书的呢?
阳春三月,踏入城川镇吴庙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错落有致排列的蔬菜大棚。跟随吴鹏飞的脚步,走进他的产业大棚,12列规格相同的格子区域内,采用错茬种植方式,栽种着不同种类的豆苗,一片绿油油的景象,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吴鹏飞拥有多年蔬菜种植经验,自2022年起,便专注于土培芽苗菜系的研究。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投入近万元购置种子,开展了多达几千次的实验。针对黄豆、黑豆、豌豆、花生等多个品种,依据不同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生长条件深入探究,最终成功总结并培育出一套新型土培芽苗菜系标准。凭借该标准产出的土培有机豆芽和豆苗,畅销省内外市场,为他带来了颇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吴鹏飞介绍道:“我涉足农业行业已有断断续续8年时间,钻研有机土培芽苗类蔬菜也有4年多了。可以说,历经无数次试验、试种,才取得如今的成果,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产流程与技术规程。这套技术已通过市农业农村、质检部门的认可,在全省范围内,属于首创的土培技术,目前已申请专利。就拿我身后这个约500平方米的大棚来说,每年毛收入可达10至13万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吴鹏飞的勤劳与钻研精神,使他的土培芽苗菜系技术迅速应用于实际生产。而且,他十分乐意将这一技术分享给他人。
“芽苗菜生产采用土培沙盖技术。首先要精挑细选优质豆子,经土培沙盖技术培育出的豆苗,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和添加剂,是真正的纯绿色有机产品。这种豆苗口感脆嫩,根茎晶莹剔透,吃法多样,可清炒、凉拌、涮煮,还能用来包包子、包饺子等,市场前景广阔,可进入农贸市场、各大餐厅、超市以及学校等场所。”吴鹏飞详细讲解道。
吴鹏飞的这项技术,获得了静宁县人社部门的高度重视与认可,积极组织他参加相关比赛,他也屡获佳绩。2022年,他参加第五届“中国创翼”平凉市“融兴村镇银行杯”创业创新大赛,荣获“优秀奖”,同年被平凉市政府评为“创业新秀”;2023年,在“平凉市第六届创业创新大赛”中斩获“二等奖”;2024年7月,他的“土培芽苗菜研发种植”项目参加“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甘肃省选拔赛绿色经济赛道”,再次获得“优秀奖”。

近年来,静宁县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中“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的号召,进一步破除户籍、地域、身份、档案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全力创造便利条件,畅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中农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申报渠道,为符合条件的农民评定职称。吴鹏飞便是这一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2024年,拥有中专学历的吴鹏飞,带着学历证书、历年获奖证书、企业资质证明、有机蔬菜绿色认证等相关材料,在静宁县人社部门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与帮助下,完成了系统填报申报工作,并于2025年顺利取得农民农艺师职称。
获得职称后的吴鹏飞,在心怀感激的同时,更期望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帮助更多村民增加经济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取得农民中级农艺师资格证书后,我会积极参与人社部门组织的就业技术培训,将这项技术传授给更多学员,大力推广该技术,让其在实际应用中创造更好的效益。”吴鹏飞满怀期待地说。
截至2024年底,和吴鹏飞一样获评农民技术职称的受益者,在静宁全县已有1157名。他们皆是有技能、善经营、敢创新、勇开拓的“田秀才”“土专家”和“乡创客”。在这些高素质农民的引领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三农”青年人才在这片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记者 李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