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还原”清明三候,带你探秘自然界“生物钟”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
万物清明 绵延千载的春天故事
清明节得名来源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我国天文学典籍《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述了“清明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15天。清明一到,温暖和煦的春风吹来,带着南方温润潮湿的气息,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以及“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在汉武帝颁布的《太初历》中,清明第一次以官方节气被确定了下来。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任昳霏:国家图书馆藏有一个甲骨,叫四方风甲骨,上面就记载了东南西北四方的风神,从四方风延伸出八方风的概念,古籍里面像《淮南子》《吕氏春秋》都提到,八方风就是除了东南西北,还有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四方风。清明风是从东南方向刮过来的风,风从南方来的时候,携带的是海上的一些湿润温暖的湿气。

清明风至,雨纷纷,是一个自然节气的意象。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它不但是清洁而明净,而且是一个蓬勃向上的春景。这样的景色是其他节气乃至节日没有的。

清明时节,春雨纷纷,人们走进春天的原野。扫墓祭祖、踏青游玩,这是对先人的怀念,也是对大自然的亲近。在中国,这些习俗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据《唐会要》记载,唐开元年间,清明被确定为官方法定假日,正式转变为一个民俗节日。

而在此前,清明还不是传统节日,古人在清明期间过的其实是时间相近的“上巳节”和“寒食节”。随着时代变迁,清明节逐渐与这两个节日融合,成为包含了丰富寓意和习俗的重要节日。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刘波:我们现在依然像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一样,过着同样的节日,采用大体上相似的仪式,这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我们通过这些节日、习俗,让更广大的世界人民看到我们中国人是怎样慎终追远,怎样祭奠先人,怎样憧憬春天。
AI“还原”清明三候 探秘自然界“生物钟”
我们都知道有二十四节气,而与之相关的七十二候却少有人知。物候,记录着节气对应的自然现象,如植物的开花结果、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来看AI“还原”清明三候,一起感受古人的节令智慧。
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的《逸周书》中记载:“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古人将清明节气的十五天划分为三个物候,五天一个阶段:清明到来这天,泡桐花开放。再过五天,田野中麦苗拔节,田鼠尽掩其中,类似鹌鹑一样的鸟类多了起来。又过五天,彩虹开始出现。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任昳霏:桐始华写的是中华的华,发音的时候,说的是它开花。桐树满树细细碎碎的白花,有一种淡淡的哀思。桐树开花它既是清明风至之后温暖和煦风的到来,其实也代表了我们心中的一种思念。

田鼠化为鹌,田鼠它是喜阴的,到了清明节的时候其实阳气逐渐上升,田鼠这一类的动物钻到鼠洞里就不见了,喜欢阳光这一类的鸟类会出现了,冷气逐渐退去。春和景明,虹始见,水汽越来越多,天地交泰、彩虹出现,这就是属于中国人的清明节。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 于茜 黄一宸 郭庭昊


